文化行政的最新考題與詳解

不妨看看是否做好準備有考試的實力了呢~

一、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發動對外擴張,迅速建立一個大帝國。請說明亞歷山大帝國對歐亞等地的影響。(25分) 

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對歐亞等地最大的影響,是希臘文化的傳布,並建立了「希臘化世界」,但也造成許多古老文明的消失,說明如下:
一、希臘文明的傳布
亞歷山大身受希臘教育,受業於亞里斯多德,十分愛慕希臘文明。在他東征途中隨處建立城邑,希臘商人與移民接踵而至,使得這些軍事目的的新城邑,立即成了希臘式的城邑,也成為播散希臘文化的中心。例如建於埃及尼羅河口的亞歷山大里亞 文化與商業的繁盛,在往後的希臘化時代,凌駕了希臘本土城邑。
因此,亞歷山大的東征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也使世界文化為之改觀。東方近東以及中亞的廣大地帶,一時間希臘文明之風披靡,餘波盪及遠東。
二、東西文化的涵攝
亞歷山大遠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對西方而言,希臘文明隨著亞歷山大而東傳,因此產生涵化現象;受到東方文化深刻影響,希臘文化所到之地,形成一種民族融合的新文化風格,史上稱為「希臘化文明」(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亞歷山大鼓勵異族通婚,他自己迎娶波斯公主,許多馬其頓的將領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亞歷山大採波斯服飾與宮廷禮節,並自尊為神權君王,這樣的政策也為後繼的希臘化君主所沿續。亞歷山大也下令讓3萬名波斯男童,學習希臘語文和馬其頓的兵法。這些都是帝國促進東西文化融合的具體事例。
三、摧毀亞洲古老文明
亞歷山大的遠征,洗劫和燒毀了亞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將成千上萬人民掠為奴隸,以野蠻殘忍的手段毀滅了許多東方文明。歐亞大陸間許多小型社會及城市因毀劫而消失。

二、基督教是中世紀歐洲人民拜占庭帝國領土包括東歐、西亞和北非廣大土地,立國一千多年,共歷經12個王朝,93個皇帝,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請說明拜占庭帝國在歐洲宗教與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25分)

(一)宗教
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興起於西元第一世紀,最初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偕同共治皇帝李錫尼,頒佈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西元380年,迪奧多西皇帝定基督較為國教。西羅馬帝國覆滅後,因地理及政治阻隔等因素,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遂與西歐羅馬教會差異日增。
蠻族統治下的西歐,羅馬主教具宗教領導權,其勢力足與封建君主抗衡;然拜占庭帝國卻具濃厚政較合一的色彩,教權由皇帝所控制,朝廷對教會管控嚴密。其間,甚至經歷了117年的「毀壞聖像運動」。1054年東西教會正式分裂,西歐教會形成「羅馬公教」,而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則為「希臘正教」(東正教)。直至16世紀宗教改革之前,歐洲的宗教版圖大體上為此兩大主流所據。
東正教對斯拉夫民族的傳教,也拓展了基督教的影響力。西元963年,拜占庭東方教會傳教士聖希爾到捷克傳教,他仿照希臘字,發明43個斯拉夫字母,並將《四福音書》譯為斯拉夫文,並編纂斯拉夫字典。聖希爾後來到保加利亞傳教,福音書及斯拉夫文字遂由此傳入俄羅斯等斯拉夫民族。
(二)文化
1.典籍保存與文藝復興
拜占廷帝國治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希臘羅馬典籍。西元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覆亡。許多希臘學者移往佛羅倫斯,並攜來大量古典文學典籍,使得古典傳統在義大利得以生根,成為為文藝復興的基礎。
2.羅馬法律精神
「羅馬法」狹義指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範總稱。羅馬法的系統推廣歷史始於東羅馬帝國,於六世紀的查士丁尼一世達到鼎盛。之後歐洲大陸進入文明較為停滯的中世紀。隨著完整文獻的出土和文藝復興的思想,羅馬法成為歐陸各勢力爭相研究和推廣的對象。文藝復興後,以古羅馬法研究為基礎而建立起的歐洲法律體系,也被稱為民法或者公共法,它成為整個歐洲共有文化遺產。
3.歐洲大一統觀念
羅馬帝國的政治技術與國家民族觀念,影響後世歐美世界至鉅。從中古基督教世界,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歐洲合眾國」理想,均不脫羅馬帝國所留下的「大一統帝國」概念。

三、 學者提出「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的看法,指出哥倫布抵達美洲以後,東西半球間的物種、人口與疾病不斷交流,對文化產生重大影響。請從物種、人口與文化三方面,說明哥倫布大交換的具體內容。(25分)

歷史學家Crosby 於1972年首先提出這個觀念,他指出:哥倫布抵達美洲後,使得原本只存在於舊大陸的事物進入新大陸;而歐洲人也將新大陸的事物帶回舊大陸。以下試從物種、人口、文化三方面,說明其具體內容。
(一)物種
美洲物產具有龐大的經濟利益,因此玉米、木薯、棉花、花生、辣椒、菠蘿、甘薯、煙草、香子蘭、蕃茄、馬鈴薯、可可、多香果…等作物,以及製造染料的胭脂蟲,都陸續被引入了歐洲;歐洲探險者將美洲物產帶回歐亞大陸後,玉米、馬鈴薯和蕃茄等成為重要作物。
另方面,原產自舊世界的植物,如:葡萄、柳橙、蘋果、香蕉、芒果、洋蔥、咖啡、小麥、稻米…等,也都進入美洲。牲畜方面,舊大陸家畜家禽如馬、牛、豬、雞…等均傳入美洲。
(二)人口
1.疾病衝擊原住民人口
歐洲人將天花等疾病帶入美洲,導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估計當時因傳染病造成了約1500萬人死亡,導致50~90%左右的人口喪生。
2.種族與族群結構改變
美洲原為原住民的天下。自從歐洲人在美洲建立熱帶栽培業,基於對廉價勞力的大量需求,產生了跨洋的奴隸交易行為,導致黑人成為美洲重要人種之一;而歐陸出身的白人則移民成為美洲社會最高層的統治者;而全球各地移民被販運至到美洲擔任奴工,各族裔間也產生許多混血後代。人種交換過程,徹底改變了美洲原有族群結構。
3. 歐亞人口的增加
由於馬鈴薯、玉米、蕃薯…等作物傳入歐亞舊大陸,解決了因週期性穀物歉收而導致的飢荒,人口因此大幅增長。
(三)文化
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文化影響最為深刻。從歐洲引入美洲的馬匹,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轉變為使用馬匹狩獵美洲野牛的遊牧民族,改變北美平原上各族勢力的均衡。
美洲原住民因為感染天花而大量死亡,造成其文化嚴重流失;歐洲人佔領美洲資源,帶來歐洲勢力的躍升,凌駕亞洲之上,進而主導近代世界,歐洲文化也因之遍布全球。
歐洲人在美洲的熱帶栽培業,使得拉丁美洲成為經濟作物(如非洲的咖啡及亞洲的甘蔗)主要產地;東西半球物種的交流,也永久性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及飲食習慣。

四、 近代台灣受到不同文化的極大影響,逐漸形塑成今日台灣的文化樣貌。請從日本殖民、政府遷台與全球化三個面向,說明台灣文化發展的重要歷程。(25分)

(一)日本殖民
日人據台,所採殖民政策與在朝鮮不同。對台灣人而言,日本殖民者亟欲去除的,是漢人的文化認同。尤其是侵華戰爭開始,為動員殖民地之人力物力,日人如荼如火展開皇民化運動,透過宗教、語言、教育,企圖消除漢人文化與民族認同。皇民化運動在宗教上雖全盤失敗,然日本殖民文化仍某種程度地影響了台灣。負面而言,日人治台以殖民剝削為主,並將台人壓為次等國民予以歧視;但由於它引進西式教育,積極吸收西方科技,使台人在思想上改觀、風俗改良,使台灣由俗民社會(folk society),逐漸過渡到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再者,又因南進軍需補給問題,1930年代日本在台推動工業化,也促使台灣逐步轉型為半農半工的社會,奠定收復後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基礎。
另一方面,受到中國五四運動與歐戰後國際間「民族自決」風潮的影響,1920年代台灣本土仕紳也發起的一系列政治及社會運動,除了透過請願爭取台人政治權利,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積極傳布各種現代知識與思潮。這一波的政治、社會運動,最後雖因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而功敗垂成,但這場由台灣人民發動的「啟蒙運動」也若干程度啟迪了民眾的新思想。
(二)政府遷台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日人據台50年所進行的種種措施(包含皇民化運動),台灣人民的「中國性」降低了;「低中國性」的台灣與集負面「中國性」之大成的陳儀政府摩擦甚大,加上大陸內戰情勢告急,國民政府對於民變的鎮壓過當,終於導致二二八悲劇。1949年,國民政府移治台灣,大量而系統引進中國文化。60~70年代國共的隔海對峙,國民政府發起「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對應中共的「文化大革命」。
1950年代,台灣開始由農業轉型為工業社會,台灣社會與文化也產生相應的變遷。與此同時,為穩定台海局面,美國派遣大批美軍進駐台灣;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隨著美國的經濟等各項援助,美國文化也大量引入台灣。透過留學體制等,美國為台灣培養了一批批具美國意識形態、崇尚美國價值觀念的精英分子;加上各種媒體的傳播,美國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涵蓋甚廣。美國文化中的現代文明因素,使得台灣民眾的公民意識增強,公民社會在台灣得到發展。另一方面,美國文化中的負面因素,也對台灣文化帶來影響,在物質面表現為消費文化,在社會面上表現為「淺碟文化」,在政治面則表現為「機會主義」。
(三)全球化
在全球「第三波」民主運動中,80~90年代台灣在也經歷了民主化運動、原住民運動的洗禮,並完成了民主改革;20世紀後期的「全球化」浪潮,移民和移工大幅擴張,台灣也出現了為數頗眾的外籍配偶與勞工。由與新住民的加入,台灣文化更臻多元風貌,產生在地化與全球化並存的現象。近400年的頻繁移民潮,使台灣族群組成多樣。歷史過程中各族裔雖因爭取生存空間,曾有過緊張衝突,但最終均學習到共存共榮的精神。近年東南亞移民激增,讓台灣對於多族裔共存有了更多的體認。相較於世界其他族群與種族衝突,台灣已稱得上多族群共存。
由於跨國企業的擴張,媒體、運輸與網路的發達,台灣的「彈性公民」(flexible Citizen)隨處可見;另方面,為因應文化特性的消失與地方經濟面臨的困境,「地方化」(Localization)成為重要策略;台灣也因之發起一波波社區營造運動:以地方區域特色(如文化、宗教、生態、物產、…等)創造認同,並提升經濟上的競爭力,避免在全球化下文化及經濟滅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