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學習法可以有效幫助「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標籤學習法」正如其名,是在基本書或參考書上貼標籤的學習法。方法如下:

首先對單一科目的每個大項目貼上大張標籤;接著做中型標籤,寫上中項目的名稱,貼在中項目的頁面上;最後做小標籤,按小項目的重要程度來貼。

除了「大、中、小」的分法之外,也可以分「藍、紅、綠」。

大標籤or藍標籤

→寫上大項目

中標籤or紅標籤

→寫上中項目

小標籤or綠標籤

→寫上小項目

動手區分這些項目,就能整理腦中資訊。標籤學習法的優點如下:

1 可以概觀整體內容

2 整理腦中資訊

3 超快速找出正確頁面

4 可利用標籤輸出資訊

搭配鐵則52、53的「目錄學習法」更加有效。

「標籤學習法」可以大幅提升學習效率與頭腦靈活度。省下了翻頁的時間,唸書更順更快。思考起來也會覺得更迅速。

如果唸書唸到一半,想不起某件事情在哪一頁上,就看標籤快翻快找,兩三下便能找到想找的資訊。請記得每次都要做到「先想那一頁寫些什麼再翻」的動作。

「提問」→「思考」→「答案」加快這樣的思考模式,自然就會產生「腦袋運轉更快」「解題速度更快」的效果。

Conclusion

使用「標籤學習法」瘋狂加速。

金榜鐵則/便條紙學習法(1):看得到時間!

便條紙學習法(1)的目的,在於將單日時間利用到極限。做法就是「以一個半小時單位(裡面再以10分鐘細分)寫出時間與目標,並且每十分鐘記下一次學習成果。」

比方說訂下選擇題的目標:「上午9點~10點20分之間的一小時20分鐘,要解150題」。

那就可以在書桌旁貼一張如下一頁所示的便條紙,旁邊再放個準時的時鐘。

以十分鐘為單位的話,每十分鐘大約會做到二十題,所以下一頁的便條紙上還要記錄【目標】。九點鐘準時開跑解題!時鐘每跑十分鐘,就把解完的題目數量記在【成果】欄位中。

如果十分鐘內做完22題,超過目標,就會很有成就感。若接下來十分鐘只做了15題,再下個十分鐘就奮力挽回進度。這樣反覆衝刺下來,一小時20分鐘之後可能趕不上總進度,但也相去不遠;或者是超出進度一些。這樣的學習摩是充分活化了大腦

又能品味小而連續的成就感。

這些標籤最好貼在筆記本上保存起來。這等於自己的成長記錄,還可以發現哪些時候唸書速度會變慢。例如下午四點到五點間,我的唸書速度就會降低,所以這段時間我就安排「注意力不集中也能念的書」。

做考題講究速度與準度。還要具備敏銳的時間觀念。絕大多數資格考都在跟時間賽跑,請用這方法提升速度吧。

Conclusion

「標籤學習法」可讓你親眼看見速度提升。

金榜鐵則/便條紙學習法(2):壓縮該做的事情!

標籤學習法(2)的目的則是在考試前「壓縮該做的事情」。

請想像考前一週的狀況。只剩一週,還能做什麼?要以考場狀況來解考古題,也該重新複習之前的教材。沒有目標的人,通常都像無頭蒼蠅,不知所措。這時候小張便條紙就派上用場了。

平時唸書就要考慮到考前最後一週的狀況。比方說選擇題題庫,如果有選項怎麼解都不懂,考前一定要再次確認。

到了考試前兩週,剩下的考題應該幾乎都不用再做,熟到不行了。以司法考試來說,每本題庫裡「必須再做一次的考題」最好控制在一百題左右。

但光是翻頁找這一百題也要花不少時間。每個問題最好標上◎○△×等符號(◎代表沒問題),最後一段時間一口氣解決○△×三類的問題。哪一頁還有問題?翻個幾頁解一題,再翻幾頁解一題…

這動作實在浪費時間。

到了考試前兩週,還有不得不多解一次的選擇題,就貼上小張便條紙,並拉出來一些,那麼不用翻書就知道問題在哪。

而到了考前最後一週,感覺搞定的問題就撕掉便條紙。剩三天,每本題庫應該只剩30題,考試當天每本最好只剩10題。剩下這10題只要還貼著便條紙,翻到就能解,便不會浪費當天時間,有空檔就能解題。還能刺激早晨頭腦活動。

基本書與判例集也一樣。兩者主要是用來應付申論題,感覺有必要做最後確認的部份,就貼上便條紙。

而感覺已經完全了解,不必重看的部份,就撕下便條紙。最好在考試當天只剩下四、五個該確認的地方。

Conclusion

使用便條紙可以確認進度,壓縮該做的事。

 

 

想通過考試,「如何訂計畫」是一個大關鍵。

在訂定學習計畫時,應該從考試日期開始反推計畫時間。這就是反推學習法。

 
 

我在考前鎖定最後要做的事情,擬定了三階段計畫。

這方法我命名為「大․中․小+1計劃法」,就是將考前一個月分為大計畫、中計畫和小計畫。

第一個「大計畫」就是「包含現在開始到考試當天所有該做的事情」。

「中計畫」就是「大計畫」的細分,規定「一星期~一個月內能完成的事情」。

「小計畫」則是「如何使用一至數天的短時間」。今天訂明天的計畫也不嫌晚。

◎「大計畫」決定大目標

訂定大計畫的方針,就是把「上榜所該完成的基本事項」妥善分配到考試前的這段時間裡。

大計劃中「至少該完成的事情」,要從考古題與出題方向來研究,然後妥善分配到「考試前的幾個月中」。

要擬定大計畫,可使用類似月曆之類的紙張。另外請準備「該完成目錄(科目、教材、活動)」。

以司法考試來說,計畫內容就像下面這樣:

<「憲法科」至少該完成的事情>

․熟讀條文(輸入․輸出)

․考古題(○年~○年間的是非題,○年~○年間的申論題)

․選擇題題庫一本

․基本參考書一本(輸入․輸出)

․判例百則精選(輸入․輸出․解釋理由)

․補習班考題兩份

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自選科目一科(我選智慧財產權法),總共八科都要做一份這樣的目錄。

即使同一份教材,「輸入」與「輸出」時的用法也不同。讓我們看看如何不同。

例如我對「判例百則精選」的規劃如下。

1 輸入…先掌握案例與判決內容。

2 輸出…下次看到這案子,要能說出問題論點何在,判決結果如何。

3 解釋理由…最後練到只看案名就能說出「案件內容,判決結果,有多少判決理由,內容如何」。

◎「中計畫」以一個月․一星期為單位

中計畫大概是以一個月、一星期為單位來訂。中計畫極為重要,讓我們看看大計畫,來思考一個月該完成多少事情。

這裡要注意的是,你可能會貪心地想多做點什麼,卻又發現做不完,而經常修改計畫。請千萬別這麼做。

中計畫的內容,就是按照大計畫的內容去做分配。

接著最好實際開始唸看看。應該唸個一兩天就會覺得該修正一週份的計畫。雖然考試種類五花八門,但大多資格考都要記憶許多前所未見的知識,所以翻幾頁就看不懂也是理所當然。在看不懂的頁數之間來來去去,一小時眨個眼就過了。

通常訂定計畫的時候總認為自己會唸得很順利,沒考慮過自己會碰壁。所以開始執行的前兩天應該都會覺得「沒辦法照計畫跑」。

這時候就請重新檢討一週計畫。

持續修正一星期、一個月份的計畫,大概過一個月你就能確實掌握「一星期能做多少」「一個月能做多少」。

只要面對現實,知道自己一個月其實讀不了多少書,就能在這前提之下訂定下個月的學習計劃,並且修正大計畫。

開始唸書之後的一兩個月,應該都在修改中計畫。就當是在學怎麼訂計畫,多修改幾次,掌握「一個月的實際學習量」吧。以此為前提,再來訂定往後的計畫。

中計畫順利進行,就會來到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個月的計畫進度,要考慮到最後一週該完成哪些事情。這一個月是中計畫最重要的月份。

最後一週必須只剩確實能完成的項目,達到一個「不做事也免煩惱」的狀態。也就是最後一週該做的事,應該只剩下考試當天早上該做的事。照這方法來做,到了考試當天,覺得自己的學習進度完全照計劃進行,則必定會金榜題名。

◎「小計畫」單位是一個半小時

小計畫是單日計畫,每半小時一個區間。可以在數天前或前一天訂好。方法是在便條紙上寫計畫內容,執行之後再寫上實際執行成果(這點會在鐵則55、56「便條紙學習法」詳細說明)。

小計畫是規劃某天該如何使用。以一個半小時為區間,決定各區間的進行事項,比較有效率。兩個區間之中必須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

聽說人腦的連續運轉時間大概是一個半小時。而我實際上也以一個半小時為單位來擬定計畫。之後在鐵則43還會提到,一個半小時單位的節奏比較順暢。

比方說下面是我某天在自習室的唸書時間表(來回的電車車廂也算學習時間,這在鐵則49會提到)。

9:00 刑事訴訟法判例百則精選1․2․3․4․5(輸入)

10:30 民法選擇題庫1~150

12:00 中午休息(包含複習上午進度),與朋友交談

13:00 民法選擇題庫150~300

14:30 刑事訴訟法判例百則精選6~10(輸入)

16:00 公司法基本書第三章

17:30 智慧財產權法基本書第二章1~2

19:00 最後收尾&明日計劃

晚上七點之後的最後收尾,是考慮到當天可能有想唸卻唸不完的部份,或是有想查的新事項卻拖太晚,所以計畫裡安排了收尾的時間。

通常我會在自習室待到晚上八、九點,利用這段收尾時間,可以避免壓迫到明天的計畫。

當天完成的內容也要確實記在便條紙上。之後才能確認進度到哪裡。

訂定單日的可執行計畫,並且實際執行,是自信與活力的來源。

引用  文、圖/節錄自臉譜出版《上榜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