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習如、鄧麗萍

 

有志西進求學,該如何選校?

該怎麼選擇中國的MBA、EMBA學院?除了名氣、地點都是重要考量之外,還有各校學風文化、師資寬嚴等不同特色可資參考。在下決心前,也要做好一些心理建設。

 

 

除了中國市場魅力和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趨勢,使得中國MBA、EMBA課程對台灣人愈來愈有吸引力之外,日前教育部長吳清基釋出最快明年秋天開始採認中國學歷的政策時間表,更增添赴中國求學的誘因。不過中國商學院既多又雜,不論想自己摸索或省事交給仲介代辦,最好先建立一些基本認識。

 

首先,除了北京大學和也在北京的清華大學均自二○○八學年度起將招生收回自辦,台灣人報考其他中國學校則多透過台北的夏潮聯合會報名,而後參加在香港考試的港澳台聯招(EMBA則除了上海財經大學的香港課程外,其他都是自行向各校報名)。

 

上海最熱門!交通便利的經濟金融中心

 

 

夏潮執行委員李中表示,台灣報考中國MBA人數有上升趨勢,事實上自○二年以來,中國經濟管理類的科系就吸引了愈來愈多台灣人的興趣。○八學年度港澳台合計共六十五人在香港考中國的MBA。她也觀察到台灣年輕人選擇中國MBA的主因包括地理較近、有些家長認為先去中國拿學位再申請歐美名校較容易,還有○五年國共破冰的「連胡會」後,中國宣布港澳台生學費比照本地生,約比原先便宜了四成。

 

 

至於台灣人在學院的選擇上,首推名校考量。除了北大光華、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的MBA、EMBA課程,總是在中國內部各項商學院評比的前五名之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因是中國唯一入列全球前十大(詳另文),上海財經大學則因地利受到台灣學生歡迎,因此這五家堪稱台生最愛的五大中國MBA學院。

以上海而言,既是中國經濟金融中心,又與台灣交通便利、停留的台灣人最多,因此是最熱門的台生求學地點。上海第一學府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指出,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除了一些在中國有「業務」的台生,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也吸引了一些非企業界、目前在中國尚無業務的台生,例如律師、會計師等,欲藉著在大陸讀書的機會,更深入了解中國的情況及尋找合夥對象,做好未來就業或創業的準備。

 

殷志文說,由於入學需通過的綜合考試類似「中文版的GMAT」,測驗簡單的數理、邏輯和語言,對許多台灣學生而言,這項入學考試是一項障礙,因此每年MBA錄取的台生不到十位。不過,到復旦大學念EMBA的台生人數卻愈來愈多,近幾年來,台生占總錄取人數的一○至一五%。

 

北大最出名!中國重量級經濟學者坐鎮

 

除了MBA和EMBA,也有台生選讀復旦管理學院的國際合作項目,包括和香港大學、BI挪威管理學院及華盛頓大學合開的課程,因這類課程的台生無須經過入學考試,而是以GMAT成績申請,每年各招收六十至一百名學生,台生比重約占五至一○%。

港澳台學生的比重約占五至一○%的上海財經大學MBA學院,院長戴國強表示在金融海嘯下,該院僅EMBA部分受到影響,MBA報名反而逆勢增加了七%,達一千九百多人,報名人數是去年上海第一、全國第三。戴國強說,上海財經大學MBA學院的特色在於,強調MBA學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以便訓練學生在考量問題上具有更廣泛的視角和深度。此外,該院也很注重財務會計及金融管理。

 

 

戴國強指出,根據一項調查,台灣學生心目中最認可的商學院,依序是北大、清華、交通、上海財經及復旦大學。他分析說,相較於北京、清華大學的人脈和關係優勢,在上海學管理,具備更完善的市場化和商業化環境,對於管理專業的提升幫助較大。戴國強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許多中國外派的銀行行長,多半是來自北京,因為行長的主要任務是搞關係,而副行長通常是來自上海,是專門做業務的。由此可見,抓人脈到北京、搞業務到上海,是許多學生在選擇中國商學院地點的緣起。

不過北京大學在許多台灣人印象中仍是中國第一品牌,在北大兩大系統的MBA課程中(國家發展研究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台灣人最熟悉的就是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一手捐建的光華管院,由中國經濟界甚具份量、推動國企股份制的學者厲以寧坐鎮。雖然MBA課程的每屆台生人數都不到五名,EMBA課程則是台生大熱門(詳另文)。北大光華也南下上海、深圳開設MBA相關學位課程。

 

 

清大最嚴格!「數學不行,會死在清華」

同在北京的清華大學,由於是中共的「黨校」,其實在當地人心目中份量重於北大,也獲得較多國家資源。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就是設在清華經管學院,因此MBA聯招的考題多是清華主導。

在二○○三年就讀清華MBA全日班的CNEX(蔣彥士孫子蔣顯斌成立的文創業)市場與行銷經理李永忻說,相較於北大學風相對自由,「比較好念」,清華對學生的要求較嚴格,報告多、考題也較難,甚至一般以企管為主的MBA在清華也重視迴歸分析、線性函數等計量課程,要學生設計數據理論模型,被形容像是在念經濟研究所。「如果數學不行,會死在清華,」他用誇張的說法提醒有興趣攻讀的人。

 

 

李永忻也提到他覺得特別之處,例如入學後清華大學的國台辦就找了台生逐一面談,還有課程上較不重視總體經濟學(僅一學分,個體經濟學則占三學分),他認為應是因為中國在計畫經濟下,總體經濟由國家控制,學了也沒用,而課堂上老師常會叫台灣學生提供來自一般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經驗,且因民間金融自由度較低,他感覺同學、老師對理財工具的認識較少。

由於是辭去原先工作而全力去念MBA,李永忻畢業後感到MBA學歷對在中國求職的直接效益不大,他發現校園就業博覽會上對MBA畢業生招募的多是基層工作,與自己是已有工作資歷者的期待不符,就算是台商,由於中高階主管多由台灣派去,招募基層人員也是當地畢業生較吃香。他說「最大收穫是在中國生活的體驗」,有助於他瞭解中國商場社會的「潛規則」,即使現在是被設籍中國的公司派在台北,當年求學經驗還是有助於他解讀中國訊息。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也對台生有所觀察和建議。他說由於台灣在教育及商業發展上早了數十年,就讀復旦的台生不僅思維敏捷、管理經驗也很豐富。此外,台生也承傳了儒家傳統,彬彬有禮,台生之間也相當團結、融洽。不過,他鼓勵到中國念MBA的台生,儘量爭取機會進行跨地區的交流,因為「大陸很大,各省分、城市的差異也很大,台生應把握求學時光,跟各地學生多交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